返回 诗兴大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唐海林在讲台上能自由游弋的时候,他开始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特色之路。

唐海林不喜欢死教书,更不喜欢教死书。所以在课堂上,他总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及一些社会常识、生活知识等恰当地融入道课堂中去,同时,他把相声、小品中的说、学、逗、唱等技法巧妙的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识——这就是他的“快乐学习法”。

为了让每堂课都精彩,他总是用心备课以达到出奇制胜;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听懂每节课,他会精心绘制每幅示意图;

为了上好每堂实验课,他会自掏腰包到市场去买实验室里没有的事物;

为了寻找到稀有植物标本,他会不辞劳苦骑上自行车到处寻找……

——这就是唐海林的“快乐学习法”。

当学到《植物的营养繁殖》时,他虚心向果农取经,并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果园去参观,并手把手教学生怎样扦插、怎样压条、怎样嫁接。

当学到《植物根系》这节内容时,为了获取属直根系的植物标本:大豆和棉花。他回老家向他嫂子厚着脸皮要,未长成的大豆给了,未开花的棉花说什么也不给。为了得到棉花根系,唐海林不得不采取下下之策,到嫂子的棉花地里偷,结果如愿以偿。

当学到《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时,他就捉几条蚯蚓带上课堂,然后和学生玩蚯蚓——观察、做实验!

唐海林的耳朵能动。当学到《遗传现象》时,为了让学生区分什么是性状,他大胆地将新疆舞中的“摆头”和“动耳朵”这两个动作引入课堂,学生在掌握什么是性状的同时,居然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两个高难度动作。

……

总而言之,无论学到哪一节课,无论学到什么内容,无论哪一课多么平淡,无论哪一内容多么难懂,唐海林总是能够把每节课上得生动活泼,三分钟一小G潮,五分钟一大G潮,学生就像听相声,看小品一样享受每节课。

——这就是唐海林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他独树一帜的“快乐学习法”。

马尾松是裸子植物的代表树种,当学到裸子植物这节内容时,唐海林认为要想让学生全面生动直观地了解裸子植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采集道马尾松的标本。

然而,哪里有马尾松呢?学校没有,街道上没有,路两旁没有,县城没有,到底哪里有马尾松呢?

岠山方圆十多里地,龙山窝距离海林老家还有四五里路程,海林家里曾经喂过牛马,他十多岁时到那里割过草,见到那里有马尾松,感觉挺好玩的,偶尔采摘几支带回家。在唐海林的记忆中,在整个新邳市乃至方圆上百里内,也只有岠山有马尾松,因为这树种适宜在南方生长,北方少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唐海林决定到龙山窝走一趟。

这天中午,他骑车直奔老家,放下车子就走,害得他大追问他:“干什么去?”

唐海林:“上山。”

他大:“不年不节,上什么山?”

唐海林:“去采马尾松。”

他大:“采马尾松干什么?”

唐海林:“上课。”

他大:“人家老师上课用课本粉笔,你怎么用松树枝子?”

唐海林:“正好学到它。”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也是唐海林转业后的第二个春天。

哼着军歌,迎着山风,唐海林大步向龙山窝进发。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走和攀登,唐海林终于来到了龙山窝顶,那几株马尾松在侧柏的陪伴下像是迎接远方的客人。在春风的伴奏下呼呼作响。十多年不见了想不到老朋友还是那么苍劲英武,而曾经的毛头小伙已经长成器宇轩昂的男子汉了。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漫山遍野都是松柏,一行行,一排排,顺着山势起起伏伏,好壮美的山山水水。

岠山原本是座光秃秃的石头山,五六十年代,正值风华正茂的海林大海林娘那一代人在政府的带领下,把松树苗、泥土和水硬是从山下运到山上,因为山上没有水也没有泥土,只有石头。他们用双手和镐在石头缝隙中扒出一个个窝。然后将松树苗栽下,培上土,洒上水,万没想到,松树们一棵棵竟然都活了下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今,松树们一个个长成了参天大树,而给了他们生命的人一个个老去了。

此时此景,唐海林不知道为何,竟然诗兴大发:

岠山松柏八百万,

猎猎雄风镇邳南。

昂首峭立向天笑,

直插云霄志不弯!(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