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七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起军饷,崇祯免不了犯难这府库空虚,哪有银钱可资军用?”

王承恩心说,皇上的私库存银有两千多万两之巨,此时不拿出激励兵将,一且城破,还不都为闯贼所得。但他不敢明说,而是将矛头他指:“万岁,皇亲国戚家银两甚多,何不令他们助饷?”

“却也有理,平时他们尽享荣华,而今国难当头,他们也该为国分忧。”

大学士李建泰出班奏道:“万岁,臣愿领兵出征,且不要皇上一厘银钱。”

崇祯大为赞赏:“李大人,那你这军饷从何而来?”

“万岁,臣家祖居山西,愿出私财饷军。”

“关键时刻,方显卿是忠臣。”崇祯很是激动,“形势危急,朕即日便在正阳门为卿壮行。”

李建泰披红簪花,接过崇祯授予的上方宝剑,将皇帝亲敬的三杯御酒饮下。崇祯极为慷慨地将金酒具赐予李建泰李大人,国家存亡,系于卿身,务要英勇血战,击破闯贼。”

“万岁但放宽心,臣定当粉身碎骨以报圣恩。”言罢,乘坐肩舆而去。

崇祯目送李建泰离开,未及出得大门,肩舆一杠突然折断,将李建泰颠于地下。众人互相看看,都以为是不吉之兆,但无人敢言。

崇祯并未放弃让皇亲捐银助饷之举,他想此事须得一贵戚带头。便命王承恩去动员当朝国丈嘉定伯周奎。王承恩见到周奎,说明来意:“周国丈,皇上晋升你为嘉定侯,期许你带个好头,至少捐出十万两白银。”

“王公公,老朽安得许多银两,莫说封侯,就是封王,我也拿不出这许多银子。”周奎一直哭穷。

王承恩冷冷地说:“皇上如今急得无计可施连你这皇亲都不肯帮一把,难道银子都留着给李自成吗?”

周奎一见不出点儿血实在是过不去了:“王公公,老朽助银一万两,只能出这么多了。”

就这样,太监曹化淳、王永柞出银三万两,而崇祯认为最有钱的东厂大太监王永心,也仅仅捐银一万两。好不容易凑上三十万两崇祯赏给由三千名太监组成的内操队伍,上城守卫京师。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六日,李自成大军逼近居庸关。崇祯担心守将不尽力,特派太监杜之秩前往作为监军。可是,这个监军

一到居庸关前线,立刻开门向李自成的大顺军投降,使得这座京西第一险关,对李自成如同虚设。不利的消息一日数起报至崇祯处,但他还不肯轻易放弃,期望在最后时刻出现转机。王承恩对形势了如指掌万岁爷,京城肯定是守不住了,趁闯贼军马还未到城下,圣上应抓紧离开,以图后举。”

“也好,你即命天津巡抚,备下海船二百艘,精兵五千人,接应朕从海路走南京。”

“圣上放心,奴才一定办好。”王承恩兴冲冲地去做安排。

过了两天,王承恩来找崇祯:“万岁爷,天津的事已准备妥当,可以走了。”

“不急,”崇祯并不急切,“还没到最后时刻,有备无患就好。”“万岁爷,如今要走好走,万一闯贼兵马围住北京,圣上就走不脱了“闯贼不是还没到城下嘛,且看看再说。”

王承恩的心一下子凉了,他不无隐忧地自问,再等几天皇上还能走海路南迁吗?足足怔了半晌。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已将北京城包围,崇祯一误再误,而今想走巳是不可能了。形势危急,崇祯将太监曹化淳招来:“曹公公,彰义门乃京城重要门户,朕如今派你去守卫。须知你本魏忠贤旧党,朕在关键时刻重用你,尔当戴罪立功知恩图报。”

“万岁爷的大恩大德,奴才刻骨铭心,便粉身碎骨也难报万一。奴才决心誓死守住彰义门,保皇上安然。”

曹化淳前脚走后,王承恩即急切地谏阻:“万岁爷,曹化淳不可信,万一他念旧恶,开门揖盗,整个皇城就危矣。”

“朕对他天高地厚,想他还不至于丧尽天良。”崇祯十分自信。然而,过不了多久,便有信息传来,道是曹化淳巳打开彰义门,放大顺军进人了北京。彰义门的失陷,标志着北京城破。崇祯在乾清宫闻报,真是追悔莫及。他明白大势已去,将太子和另两个皇子叫到身边:“快些换上破旧衣服,也好避到外戚家逃难。”

三位皇子啼啼哭哭地把衣服换上,崇祯也含泪嘱咐:“朕如今已无力保护你们,走出这个皇城,你们就不再是皇子了,就是平民百姓了,见到年老者要称呼为老爷爷老奶奶,年轻些的称为叔叔伯伯,要隐姓埋名,不要落到闯贼手中,只求做一个平民百姓足矣。”“父皇!”三皇个子悲声不绝,又转向周皇后,“母后!”

周皇后把三个皇子抱在怀中,好不凄凉:“儿啊,自此你我母子便永诀了,你们要好生保护自己。”

三个皇子被送走了,但他们最终没有逃脱,都成了李自成的俘虏。太子们走后,周皇后明白自己的最后时刻到了:“皇上,你我夫妻一场,妾妃没有愧对万岁之事,便死也不能落入贼人手中,妾妃去矣。”言罢,在坤宁宫上吊而亡。

崇祯掩面哭泣,把目光又投向了十五岁的女儿长平公主:“孩子,你为何投生在帝王之家?你为何又是个女儿身?皇家女儿,贵为公主,绝不能让贼寇任意凌辱,别怪父皇心狠,你只能是这个下场!”

“父皇,女儿不想死您饶过女儿吧!”

崇祯心一狠,眼一闭,宝剑狠狠挥下,公主闪身一躲,被剑砍中了左臂。此刻崇祯心一软,手中剑掉落在地,他就没再忍心继续行凶,使得长平公主得以保全了性命。

此时此刻,崇祯身边只有真正忠于他的太监王承恩了。“万岁爷,我们换上便服出宫吧,或许还能有一条生路。”王承恩在规劝。

崇祯看一眼王承恩,心中慈念顿生:“王公公,朕不再拖累你了,你自顾逃命去吧。”

“万岁爷待奴才不薄是死是活奴才也和皇上在一起。”王承恩在关键时刻表明了忠心。

“好,难得你有如此忠心。”崇祯吩咐,“给朕找一支笔来。”

王承恩找来笔墨,把笔蘸饱墨汁递给崇祯:“万岁爷,都这个时候了,还想写诏书不成?”

“朕要写遗诏。”崇祯撩起龙袍的前襟,在里子的白绫上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王承恩在一旁看着禁不住潸然泪下:“万岁爷在如此诀别时刻,依然还在忧国忧民。奈何,苍天为何不佑?”

“咳,朕并非亡国之君,这些都是天意,定数。”崇祯无限悲怆,“大明气数已尽,朕亦无力回天!”

“万岁爷,我们去往何处?哪里才是归宿?”王承恩问。

“你且随朕来。”崇祯踉踉跄跄走在前面。

王承恩蹒跚着脚步在后跟随,还像往常一样忠心。

崇祯走着走着,走丢了一只鞋,光着左脚,右脚也仅剩一只红鞋。吃力地登上了万岁山,在寿皇亭上歇息片刻,认真地打量几眼亭边的一棵老槐树,自言自语地它就是朕的楠木寿材了。”

崇祯站起身,往树桠上面搭上白色丝绦,打个结,把头伸了进去。可叹这位勤勉为政的皇帝,就这样了却了一生。

值得欣慰的是,他还有一位忠实的追逐者,大太监王承恩行伴在他的身边,也在对面的树上,以同样方式结束了生命。

这一天是甲申(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朱由检时年仅三十三岁。(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作者_王占君_其他书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