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2)考察书院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司令走后,小海随即开始着手了解书院街的情况,为书院街的改造做准备。

古城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打磨,昔日的辉煌已渐渐走远。但无论经过多少岁月,总会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痕迹,而书院街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书院街起源于关中书院,而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关中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据历史记载,关中书院是明朝一个姓冯的高官,因直言不讳,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与朝政”,被革职回家,从而潜心学业,创立了关中书院。

后来,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为了排除异己,铲除了一帮反对自己的文人,关中书院被拆除,直到康熙年间才重新修复。

明代以后,关中的历届科举考试都在这里举行,考生们的吃饭,住宿都在这条街上。那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依然在这里。

关中书院不是空谈的象牙塔,也不是苟且专营的名利场,他是一些有文化的血性男儿的精神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针砭时弊,风雨飘摇中为有一片晴朗的天空而大声疾呼,曾经是多少人向往,羡慕之所在。

书院街的起初形成是一些人拿了宣纸到后面的书院石碑上拓了拓片来卖,生意很红火。后来又有人拿出自己的字画,家里收藏的古董来卖,于是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这么一条街。书院街也因关中书院而具有了浓重的文化气息。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房屋年久失修,街道灰暗破败。尤其是经过**年月的反资、破四旧的折腾,原有的商家已无影无踪,商铺成了民房,原来宽阔的街道也被搭建起来的民房占去了一大半,留下一条勉强能穿行的扭扭歪歪,坑坑洼洼的小路。乱建的房屋,横七竖八,垃圾胡乱堆放,污水乱流,下雨天一片泥泞,暑天苍蝇乱飞,乱糟糟,一片荒凉。要不是街口那个石头起的高大门楼,谁也不会把这条街和文化联系起来。

小海亲自去查看了好几次,只觉得脏、乱、差,和我们生气勃勃的改革开放大环境极不相符,应该改造。可怎么改造,自己也想不出好办法来,更不知市委市政府有什么打算。

思来想去,小海想起当初刚参加工作,在市政府后勤处工作时,和他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过的,臭老九笔杆子孙文静。

孙文静是研究经济学的专家,还出过国,问问他,也许他会要好的想法。想罢,小海给市政府后勤处的肖茹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孙文静的情况。肖茹说,孙文静已经平反,回到了学校,现在是古城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并告诉了他孙文敬的电话和地址。

在后勤处下放时,小海是对孙文静最尊敬最关心的一个人,所以在电话里,当孙文静一听是小海时,表现得很热情。听了小海的想法,更是满口答应立即帮小海看看,想想办法。

小海和司机一起到古城交通大学接来孙文静,和孙文静一起详细察看了书院街的情况。

看完之后,孙文静对小海说,书院街是个很有历史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地方,不但要改造,而且要好好开发,这里将来可是寸土寸金呀。

孙文静还说,从商业价值上来说,书院街靠近市中心,人员流动性大,交通方便,将来一定是商家必争之地。从历史角度去考虑,书院街历史悠长,过去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后面又有历史博物院(关中书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有很强的号召力。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我们古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古都,地下的王公贵族古墓不知有多少,流落民间的文物、古董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如果把这几点结合起来,把这里建成一个古文化市场,那前途将不可限量。

孙文静还说,我小时候和我父亲曾经到国外考察过,我看见过国外的商业街、步行街之类的街市,都很有特色。我们不妨把这里建成一个仿古街,所有的商铺都建成仿古的形式,那不仅有古文化气息,也使得古文化市场更名副其实。搞好了,说不上这里会成为关中,西北甚至全国最大最有名的古文化市场也不一定呢。

小海又问:“孙教授,那您觉得应该怎布局,怎么个建法?”

孙文静说,如果按我的想法,除了恢复原有的东西大街外,不妨打通位于东西大街中间的南北人行道,也作为商业街。这样两条商业街形成的十字大街就把街区分成四部分,一部分卖字画,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一部分卖瓷器,陶器,坛坛罐罐之类的古董;一部分卖玉器,饰品之类的东西;一部分可以开一些酒肆,茶楼等一些有文化气息的场所,既方便管理,也很有特色。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你们可以作为参考。

小海问:“孙教授,那这些住户怎么安排呢?”

孙文静说,可以迁移,也可以拆掉这些破破烂烂的老式平房,在街区后面盖一些居民楼,把人都集中起来,这样也可以使古文化市场更具生活气息,更有人情味。

最后孙文静说,书院街改造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改造时你不妨把我的想法和领导们讨论讨论。如果有需要我帮忙的话,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

送走孙文静,小海又带人去派出所了解了一些书院街住户的情况。

从派出所那里了解到,书院街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大部分是老住户,还有一些户籍不在街区,住在自行搭建的临时性住房里的住户。收破烂的,干临时工的也有,人员流动性大,比较混乱。

后来小海又抽时间,对街区里的一些住户进行了走访,对住户的想法做了进一步了解,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

做完这一切之后,古城墙翻修工程也基本完工,后续工程虽然开工晚,可由于工程量相对较小,也基本同步完成。小海想着应该和白玫谈谈,看看白主任对下一步工作有什么想法。

来到了白玫的办公室,坐下后,小海微笑着说:

“姐,工程马上要完工了,可如何竣工验收呢?我想听听姐的想法。”

白玫笑了笑说:“你来得正好,我也正想和你谈谈这方面的事。”

“姐,有什么你就说吧,我一定照办。”

白玫笑看着小海说道:

“你不要小看竣工验收这个环节,这里学问大着呢,猫腻也不小。你想想看,哪个工程多多少少没一点问题?只是问题大小不同罢了,所以工程合格与否,竣工验收能否顺利通过,往往在领导人的一念之间。领导说你好,会有一千个说你好的理由;说你不好,也会一千个有说你不好的理由。工程承包人这个时候都会比较紧张,因为还有工程尾款他们没拿到手,弄不好,尾款就成了问题,所以工程承包人这时会想办法讨好工程验收人员,以便验收顺利通过,这也是这一行业的潜规则之一。”

小海想想白玫的话,确实有道理。问:

“那以姐的说法,我们该怎么做?”

白玫微笑着,自信地说:“其实也没什么难的,既然大家都觉得这项工程是一块肥肉,我们吃了肉,不妨也让别人喝喝汤。这样既可以安抚一下大家的不平之心,有利于团结、稳定,也对今后的工作有利,你说不好吗?”

“好,当然好,可怎么个喝汤法,如何去喝汤呢?”小海感觉这个想法很有趣。

白玫笑看着小海说:“其实很简单,我们成立一个验收小组,除了几个主要负责验收的工作人员外,把我们建委的书记,副主任和几个主要业务处的处长,以及几个主要科室的领导都列入验收小组名单,然后把这个名单交给建筑公司,他们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姐,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小海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明白了就好,不过,所做这一切的前提是工程质量基本没有大的问题,否则,早晚会出事的。”白玫收起笑容,一脸的严肃。

“姐,你放心,我们的工程保证优良,你没看我几乎天天泡在工地里?”

“当然,这些我知道。我的意思是说,不放心的好处千万不能要,不要顾此失彼,自毁前途。你没见许多地方出现了好多豆腐渣工程,最后有多少人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我们要慎之又慎才对。”

“姐,你放心,我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的。”小海对白玫的真情关心充满感激之情。

“呵呵,这我就放心了,你也不小了,要尽快地成熟起来,不但要有自己的工作方法,更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姐,我知道了,谢谢姐的关心。”

白玫接着问:“你对书院街的情况了解的怎么样了?”

“姐,我正要向你汇报。”

于是小海就把他如何去勘察,如何去找孙文静,孙文静如何说,详详细细向白玫作了汇报。

白玫听后点头赞道:“不错,工作很细致,也很用心,想法很不错,说不上很有用处。”

“谢谢姐的夸奖。”

“对了,李司令已经走了,走时不住地夸赞你,对你念念不忘,并留下他在京都的地址和电话,希望你到京都时去找他。也不知你是怎么给他送行的,让他那么高兴?。”

白玫说着话,递给小海一张纸条,上面有李司令的地址和电话。

小海接过纸条心想,怎么送行?这个不能给你说,也没法说呀。忙道:

小海收起纸条对白玫笑了笑说:“姐,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投其所好。”

“咯咯,你就坏吧你。”白玫笑嗔了小海一眼。

“姐,你也知道,有些事是没法子的事,不得不做。”

“知道了,如果没有其他事你就去忙吧。”白玫笑说道。

“是,姐,那我先忙去了。”说完,起身告辞,走出了白玫的办公室。

从白玫那里出来后,小海回到办公室,列好了工程验收小组人员名单。除了让人通知名单上的人之外,还派人把名单给两个公司各送了一份。

随后的一段时间,省建八公司以开会的名义,邀请验收小组全体人员到东山去旅游,洗温泉。之后,除每人赠送了一份当地的土特产外,每人还有一个红包。小海和白玫自然也有一份。

几天后,市建一公司又以相互交流学习的名义,组织验收小组人员去西山看雪景,热情招待后,每人一份礼品外加一个红包。

接下来的验收工作就显得轻松而愉快,在谦虚融洽的气氛中,工程验收通过,皆大欢喜。

其实,工程验收之后还有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工程决算。前面招标阶段曾提到过工程预算,预算就是根据设计图纸对工程的收支情况的一种估计,一种计划,也是招标的依据。

而工程决算则是确定工程完工后实际花了多少钱。往往决算和预算相差很多,这里也存在很大的猫腻。比如说,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对设计图纸上的一些设计需要改动,或者需要增加一些设施,这可能会增加费用。那到底改了多少,改到什么程度,增加了什么,增加到什么什么程度,这里就有很大的伸缩性,由管理人员的一支笔来决定。可以按实际情况来确定,也可以夸大,中间的费用差别是很大的。这样往往导致决算比预算大很多,这也是验收阶段,建筑公司不遗余力巴结各个管理人员的另一个原因。吃了人家的,拿了人家的,决算时大方一些也就很自然了,反正花的又不是自己家里的钱,谁也不心疼。(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