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6章 祸乱的根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存勖虽然已经灭掉了蜀国,可是他所面对的局面却没有向他预想的那样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国家内部的矛盾还在加剧,可是这一点李存勖却看不到,在他眼中,现在正是他建立千古未有之功业的时候,要是能够一口气统一了全国,他肯定会名垂千古彪炳千秋的。

而当时北方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南方几个藩镇国家,势力远远不如李存勖,只要是李存勖在国内能够找到支持,那么他就能发兵南下。

可是他能在国内找到支持吗?他在国内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呢?

李存勖刚刚当晋王的时候,他根本不用为了用人而担心,他的父亲李克用在这一点绝对是比较明智的,给他留下来的人都是十分能干,十分忠诚的人,这些人为李克用效力了半辈子,现在到了李存勖这边那还是忠心耿耿的,李克用虽然缺点不少,但是有一个优点就是讲义气,能够团结部下,只要是他认为你行,就对你好。

这一点在后来的李存勖或许也算是继承了,但是不过很遗憾,李存勖信任的是太监和伶人,而不是那些帮他建国立邦的武将文臣们。

可以说后来李存勖能够灭掉梁国,很大一部分还是靠的李克用留下来的那些人,当然这里面李存勖个人的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打下了开封,李存勖成了一个大国的天子,一统北方,他从原先的开疆建国,需要进行转变一下,要开始治国了,在治国的过程中,再继续逐渐的开疆拓土。

但是这个时候李克用为他留下来的人已经基本上都死光了,比如理财专家、忠心的老太监张承业,勤勤恳恳的老将周德威,勇猛有谋略的李嗣昭等等,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了,那么李存勖就要开始建立自己的统治集团,开始找能够为他治国的人才,这一点他和他的父亲一样,很多时候用人看的是感情根不是功劳。

举个例子吧,李存勖有一个十分宠信的伶人叫做周匝,他曾经在一次战役中被梁军俘虏了,他被抓走之后,李存勖经常想念他,后来李存勖打到了汴州救出来了他,这个周匝立刻就见到了李存勖,李存勖非常高兴,就开始相互诉说“相思之苦”

在这个过程中周匝提出了一个很荒唐的建议,那就是让他的恩人梁国的两个小吏放到外面干个刺史,他说这是他之前被困的时候许诺给他们的,要不是梁国的那两个小吏他恐怕听他早就死了。

小吏就连官都算不上,但是周匝这边一开口就要两个刺史,而这两个小吏一个是梁国皇家艺术团的小管事,一个是给皇帝收拾花园的小官,这两个人不论从能力和品级上,当然最重要的是功劳上,怎么也不能混一个刺史,而且要是他们有脑子,这个时候就算是给他们刺史他们也不能干啊,后唐那么多的大将和谋士们等在等着封赏呢,还没开始轮到他们,就先让两个小吏放出去当刺史,这一下子就把所有人得罪了。

而周匝很明显也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而跟着周匝的那两个小吏,一心想着当刺史,对于这件事后面蕴含的风险根本选择了忽视,所以他们也撺弄着周匝赶紧为他们要来刺史的位置,他们赶紧去上任。

周匝没事就在李存勖的身边念叨,李存勖觉得也应该把这两个小吏放出去当个刺史,他信任周匝,现在那两个人救了周匝自然是需要赏赐。

所以李存勖决定给他们两个小吏每人封赏一个刺史玩玩,在李存勖的概念中,自己富有天下,两个州的土地或许不算什么。可是我们也听说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过这么大的一个唐帝国,想要玩完,那也是需要点时间的。

但是李存勖想要封赏那两个小吏的命令还是受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封赏应该先对国内的有功之人封赏,而救了周匝的两个小吏虽然有功,但是不足以封一个刺史。

李存勖也不好意思和他的朝臣们争论,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的确是有点不对,可是这一点小心思最终还是被周匝消灭了,周匝每天一见李存勖就问刺史的事情,这让李存勖觉得很没面子,自己连朋友托付的事情都没干好,于是也不好意思见周匝。

后来李存勖实在是受不了了,他觉得还是周匝重要,自己不能失信于人,于是还是硬着头皮把那两个小吏提拔到了刺史的高位,而群臣们的反对啥的,李存勖也不看不管,他当时就认为天下都是他家的,他想给谁就给谁,其他人谁也管不着。

李存勖的这个决定可以说十分的荒唐,两个小小的小吏,竟然因为一个伶人的推荐立刻就成了大州刺史,这的确是有点不可思议都感觉,历史上能干出来这种的事的皇帝估计不多,更不用说之前在带兵打仗的时候还是英明神武的李存勖了,所以这件事之后满朝和他的那些将士们对于李存勖能不能带领他们创造一个有一个的辉煌,都产生了质疑,而不满情绪也在酝酿。

还有一个人,可以说在李存勖的悲惨结局中,算是一个间接地推手,他就是后唐的租庸使孔谦。

租庸使这个职位很重要,管的就是国家的钱粮税收和后勤补给,之前这个职位一直都是张承业在干,张承业干的也的确是不错,积极推动国内的经济改革,为后唐打下了较为坚固的经济基础,但是这样的情况在张承业死后,就彻底改变了。

孔谦这个人原本就是一个算账的小吏,今天来说叫做会计,当然这是政府部门的会计,含金量比较高,后来被李存勖发现,任命为魏博的税务财政总管,负责一地的财政税收。

后来因为能力还是有点的,再加上这个人善于钻营,所以很快再次得到提升,从地方到了中央。

李存勖在张承业之后换了好几个租庸使,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不如张承业干的好,一方面这些人好几个都是被孔谦排挤下去的,原因很简单,他想做租庸使。

为了当上租庸使,孔谦和李存勖宠信的伶人景进关系很好,景进也就向李存勖举荐孔谦,再加上孔谦名气也比较好,“公认”的理财大师。

所以后来罢免了好几任的租庸使之后,终于轮到了孔谦,孔谦的确是厉害,一上台就开始大规模的,想尽办法搜刮百姓,他所坚持的税务思想,是在财富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搜刮。而不是创造财富在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上增加税收,孔谦的做法急功近利,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他为了能够聚敛财富,还想了一个好主意,其实就是类似于后来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发,王安石的青苗法讲的是在农民播种的时候,没种子的,可以给国家借,然后只需要负担个很低的利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高利贷,防止农民破产。

王安石的青苗法自然是极好的,可是孔谦的方法虽然猛地一看和青苗法差不多,但是实际上差很多,说白了就是一次对于老百姓的残酷掠夺。

孔谦的做法是这样的,他在农民没粮食播种的时候就借给百姓粮食,但是约定到了秋天的时候要还本付息,付的利息的确是比平常的高利贷要低上那么一点,所以很多农民都是借,以为这是朝廷的福利。

可是他们没想到,这就是一个套,秋收了,你还上了还好,要是还不上,或者用其他东西还的,那么直接就家破人亡,举个例子,家里没粮食,那就用丝或者布之类的抵偿,要是公平交易,这问题也不大,但是以敛财为目的的孔谦会公平交易吗?很明显他不会,原本值一两银子的丝或者布,到了他这里还剩下半两银子,甚至更少。

就是靠着这种强抢豪夺,孔谦迅速的为李存勖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可是李存勖有一个贪财的媳妇,所以这些钱很大一部分进入了李存勖皇家的内库之后,就被刘氏弄走了,所以皇帝的内库只进不出,而国家的外库,则是入不敷出。百姓的财富日益缩水,破产的百姓急剧增加,李存勖后唐国内的矛盾正在加剧。

可是李存勖仿佛看不到一样,就算是有人弹劾孔谦,李存勖也是不理会,在他看来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给他弄来钱就是好猫,所以他对于孔谦的一些行为一直都是采取的包庇纵容的态度,事实上他已经离不开孔谦了,因为他知道应该没有人能够再向孔谦一样能够为他弄来这么多钱了。

可是李存勖不明白,他靠着孔谦弄来了大量的财富,但是他失去的却是后唐治下千千万万的人心,这个时候李存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危急已经快要来临了!(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