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1章 李存勖灭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存勖经过十几年的战斗最终灭掉了梁国,并不是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

从一开始的三垂岗大胜,开始一直到后来奔袭汴州,直捣黄龙灭掉了梁国,这整个过程中都是李存勖和他的河东集团一起奋斗的结果,他们的一些战略和行军打仗的能力的确是比梁军高上那么一丝,而李存勖这个不世出的统帅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垂岗战役也就是李存勖解救在潞州被围的李嗣昭的时候,这是他第一次和朱温交手,虽然是兵行险招,但是最终冒险成功,击败了朱温,大大缓解了河东的危险局面。

此后经过一系列小战役的酝酿,最终因为王镕被朱温威胁,无奈之下王镕只好求救李存勖,虽然当时的王镕背叛了河东,投靠了朱温,按照一般人的性格那肯定是在一边看着王镕被打得很惨,绝对不会援手的,但是李存勖和别人不一样,他积极援助王镕,为他争取河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最终发生了改变梁晋之间国力对抗力量对比的一场战役——柏乡之战,这一战之后不久朱温就死去了,随后李存勖抓紧时间灭掉了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平定了幽州地区,随后他与梁国对河北展开了争夺,最终还是晋国胜了一筹,将梁军的大部分势力赶到了黄河南面,晋国李存勖重新恢复了对于河北地区的控制,随后两个国家的争夺就转移掉了黄河一带,这就是一般史书中记载的夹河之战。

夹河,夹的就是黄河,也有人把这一段时期叫做夹河苦战,其实意思都差不多,主要就是梁军和晋军在黄河沿岸相互争夺,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在黄河两边打了不短的时间,李存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是成果也是很显著的,他成功发的进入了梁国的腹地,这里面比较出名的就是胡柳坡战役。

在这一战中,一开始李存勖的孤军被梁军包围,损失惨重,而且梁军还占据了高地优势,易守难攻,但是李存勖利用迂回战术,避开正面梁军主力从侧面进攻,最终击溃梁军,占据了高地,随后对梁军展开了围堵,梁军损失惨重。

在这一系列战斗中李存勖数次身陷险境,到了最后老将周德威也战死了,算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没占到多大的便宜,但是在这一战中李存勖表现出来的指挥能力和智谋,都是能够称道。

胡柳坡一战为以后晋军孤军奔袭梁军腹地积攒了经验,做了准备,这一战曾经被***评价为必不可少的一战。

夹河苦战期间,李存勖曾经派人攻下了梁国腹地恽州,这样一来晋军对于梁国就有了威胁和掣肘。于是一时间战斗的战场又开始分散到恽州战场上,而在黄河边上也在交战。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9年,四月,李存勖登基称帝,国号大唐,因为他他被赐国姓,也算是皇室中人,自号正统,所以他建立的国家也称得上是大唐,而李存勖的行为也成了拨乱反正的正义之举。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住了家仇和兼并的本质面目。

后来晋军内部发生了一些事情,说白了还是叛乱和分裂,这让原本形势大好的晋军感觉到了压力,很多人不认为还能消灭梁军。

但是此时的李存勖却力排众议,果断的率领大军奔袭汴京,一举拿下了梁国的国都,至此经历两人皇帝(还有一个朱友硅顶多算是半任皇帝)的梁国就此灭亡。

下面我们主要看一下为什么李存勖能够灭掉朱温的梁国,李存勖转弱为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奇特,难道仅仅是因为李存勖能征善战,而且手底下还有不少的名将吗?

打仗作战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仔细的分析一下基本上在李存勖征战梁国的过程中这三点都曾经占据过,所以说李存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且基本上是不能复制的。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李存勖在这长达十五年的战斗中采取的一些策略和战略思想。

首先我们还是要说一下李存勖在政治经济上面的改革,这一点可以说为他的壮大崛起奠定了基础。

我们把晋国比喻成一个人,在李存勖上位之前,这个人长期吃不饱睡不暖,而且还经常被人打,可以说已经岌岌可危了,但是李存勖在经济上的改革,就相当于将这个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出来,让这个人能够吃饱穿暖,身上也有劲了,也长胖了不少。

一句话就是在经济上的改革让晋国强健了体魄,最起码在挨打的时候能够有力气还手了。

在军事上的改革这就相当于给一个人的一柄神器,原本是赤手空拳和人打架,就算是晋国这个人长胖了,有力气了,但是手里面没武器这也不行,而军事上面的改革就相当于给晋国这个武士装备了一件十分强大的武器,一剑在手天下我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改革可以说为晋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是今后一切战斗的根本依仗。

第二点就是在战争期间李存勖有一个强大稳定的后方,自从李存勖上位之后,基本上没再让梁军威逼到晋阳城下,而且他的地盘不断的扩大,战略纵深也在不断的扩大,具备了和梁军打持久战的基础。

但是只有地盘是不够的,因为在当时的晋国赋税制度基本上已经临近崩溃,但是李存勖有一个能干的人物,叫做张承业,也是李克用死之前的托孤大臣,他对于河东李氏一直以来都是忠心耿耿,当时整个晋国的财政全部他管着,这个人公私分明,一心为国,是难得的心怀国家的太监。

大家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出一个一心为国不谋私利的太监这比买彩票中五百万难多了,太监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能力改朝换代,没有子嗣。所以皇帝用的放心。

太监的权力来源于皇上,所以太监要是想要飞黄腾达,那就只能找皇帝,要把皇帝伺候的舒心。这样一来内廷的宦官和外廷的文人士大夫们就有了矛盾。

宦官们为了让皇帝舒心,肯定是时刻想着要顺着皇帝的心思的来,他们不能让皇帝讨厌他,不然的话皇帝一旦不理他,那么他的宦官生涯也就到头了。

所以我们翻开史书上面很多都是宦官带着皇帝或者皇帝在宦官的怂恿下干了不少的荒唐事,原因就是宦官并不是监督皇帝的人选,而是服侍皇帝,让皇帝心情愉畅的一类人。

但是外廷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看重的事国家,而不是皇帝,在这个文人眼中皇帝是第二位的,天下祖宗江山才是第一位的,所以皇帝做的一些行为一旦让他们觉得有伤国体或者损害天下利益,那么他们就要和皇帝辩论一番,这样一来和皇帝一伙的宦官往往首当其冲。

再加上历史上写史书的都是文人,所以宦官的形象一直都是不好的,其实宦官也是可怜人,没有必要揪住不放,而且宦官中也不都是奸佞小人。

张承业为了晋国的经济问题可以说鞠躬尽瘁,殚精竭虑,这使得李存勖在前线征战多年很少为了经济问题发愁,反正只要是一开战,张承业就把军粮准备好了。

第三点,李存勖战略眼光独到,解除了两面夹击的局面。

这个就要从李存勖率领大军消灭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说起了,当时的局面是在北面嚣张着要做尚父,勉强做了尚父竟然还想着做皇帝,李存勖就抓住机会一举击败了整天白日做皇帝梦的刘守光,荡平了北面的威胁,虽然此后契丹又开始找茬,但是威胁和刘守光比起来那就不算啥了。

平定了幽州,李存勖才能全心全意的进攻朱温的梁国,再也不用两个拳头打人了。

第四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这是李存勖干的另一件英明的事情,要是李克用的话,估计很有可能不会这样干的,心胸比较宽广,大局观更强,这一点最起码李存勖比李克用强上一点。

就是靠着他团结一切的战略,他才能顺利的拿下了河北,他对王镕的拉拢十分的卖力,还结成了姻亲,而且他对于和他相邻的一些藩镇都是本着与人为善的心态,四处交好,就算是在北方的少数民族除了汉族和沙陀族之外的其他的民族也都是处的关系不错。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等到李存勖准备倾尽国力南下的时候,他一呼百应,聚集了各族大军数十万,这样的号召力除了河东李氏之外,当时也没几个人能够搞起来。

最后一点就是李存勖这个人比较英勇,打仗的时候总是冲锋在前,这样一来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晋军都是奋不顾身的冲杀在前,士气高涨。

再有就是李存勖赏罚分明,爱惜将领,体恤部下,在这个时候的李存勖还整天和他的部下一起,和部下的关系十分的好,而且部下感念恩德,自然个个效命。但是这一点李存勖没有保持住,后来专宠伶人,和他的大将们渐渐疏远了,这才造成了他的悲剧。

李存勖能够灭掉梁国的在李存勖这边就是这些,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面,梁国方面肯定是也是有原因的,不过这一点我们在上一卷已经说的差不多的,这里不再赘述。(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