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5章 (前蜀)大蜀皇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占领了两川,王建的势力成了周边最大,基本上也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了,但是却有人能够继续给他制造一些小麻烦。

这些人他辖区内的一些少数民族,还有他下面的南诏(大理国的前身),这个南诏很霸气,颇有当年夜郎国的风范,他对于中原朝廷也没啥尊敬可言,再给唐昭宗写的表奏中竟然不用唐昭宗的年号,而是用自己年号,这意思就很明确了,那就是不服从中央领导,决定和中央决裂了。

在云贵高原上的政权一直以来都是很霸气的,这一次也是表现的很胆大,其实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小小的南诏国敢这样干那是有原因的。

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一种风险试探,他们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想要看看现在的唐朝中央政府是不是像传说中的一样没有啥权威了。还有一点就是想要看看新上任的两川第一人到底是啥态度,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因为长期以来,川蜀政权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和南诏国都是以拉拢为主,从来没有川蜀政权要主动抢夺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或者少数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盘,一般都是政治诱惑,经济捆绑为主,稳住就行了,毕竟川蜀有了天府之国之称,本身就是一个大宝库,自己就能自给自足,何必去要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

所以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和少数民族政权都能从川蜀政权那里得到不少的好处,而这一次他们试探的目的就是王建会不会继续给他们好处,会不会继续拉拢他们。

但是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了,唐昭宗看到这封南诏的国书之后,很生气,这是对他的赤裸裸的打脸啊,他不能忍受,但是说实话他手头也没啥力量,也不能讨伐南诏,这些藩镇根本不听他的,所以他只能动动笔杆子,狠狠的批评南诏不懂事。

南诏根本不会把这样的批评不当回事,随便你骂,反正你也够不着我,不服来打我呀!

但是这个国书到了王建的手里就不一样了,唐昭宗根本没有给王建下令也没让王建进攻南诏,但是王建看到这封诏书之后,立刻就主动申请带兵进攻南诏,好好教训这个夜郎自大的小政权。

这个结果唐昭宗求之不得,自然是立马就允许了。

这一次的事情虽然看起来仅仅是因为南诏国的一封诏书,但是实际上这里确实长期以来的少数民族和川蜀政权之间的矛盾。

南诏国虽然不怎么强大,但是对于川蜀来说也算是个小威胁,在南诏国和川蜀政权之间一般还是很少发生战争的,因为中间有缓冲地带,这就是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既不隶属于川蜀政权也不隶属于南诏国,他就在南诏国娥皇川蜀政权之间两边都交往。

川蜀政权一般都会给少数民族一些财物让他们看住南诏国,而南诏国则也给这些少数民族很多的好处,让他们时刻观察川蜀政权的动静。

结果这样一来川蜀政权和南诏国两边都出钱,但是最终却养肥了这些少数民族部落,但是总体上还是川蜀政权付出的多一点,南诏国损失到不是很大,很多时候都是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带着南诏国的军队杀过来抢了一阵就跑了,川蜀政权想杀贼但是追不上,想要进入南诏吧,路上不好走,而且这些少数民族部落还通风报信,打起来十分的麻烦。

所以一般而言,川蜀政权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是能忍则忍,不能忍就吓唬一下,但是真的要是打起来真的很麻烦。

但是王建不一样,他刚刚坐上两川头一把交椅,兵多将广,而且都是刚刚经过战斗的铁血将士,自然是很有信心,于是他决定好好的会一会这些桀骜不驯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南诏国。

于是王建就派了他的大将王宗播前去讨伐南诏国,但是这场战斗就像之前一样,一点都不顺利。这让王宗播觉得很蹊跷,因为每一次对方出手总能刚好击中他的软肋,好像对方对他的一切都很清楚一般,小到军队今天吃的啥饭,大到今天开会说了什么,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南诏方面不知道了。

经过调查王宗播这才知道,原来又是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搞的鬼,他们收买了军营中的很多人,有的是部将有的是小兵,形成了一张强大的情报网,而他们得到了这些情报之后自己不用,而是卖给了南诏国,所以南诏国能够轻而易举的击中王宗播的软肋。

知道了这个原因王宗播很生气,当即决定改变战略,先搞掉这些少数民族部落,这些少数民族部落虽然个体战斗力很强,但是实际上他们不擅长大兵团作战,本身就是野路子,碰上了正规军也只能挨打。

在很短的时间里,王宗播以讯雷不及掩耳之速将少数民族部落中最大的几个全部搞定了,随后又在军中搞起了“整风运动”,逮住杀了不少人,而且此后私通部落政权也成了死罪。

至于南诏国这个就比较惨了,他们之前一直依靠部落首领的情报,所以他们对于这些部落首领根本没啥戒心,所以在收复了这些部落首领之后,王宗播玩了一招将计就计,他让这些少数民族首领送了个假情报给南诏国,结果自然是毫无疑问,南诏国的大军被王宗播狠狠的揍了一顿。

这一下子把南诏军打到了他们的地盘上,这一次的反攻搞得厉害,原本南诏也想试试王建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所以就带着大军杀到了两川的地界上。但是这一次却被王宗播杀到了南诏国地界上,但是却没有继续深入,吓唬了南诏国一番之后,就回去了。

这一次之后王建短时间内没啥战争了,周围的人都知道他的战斗力,而且少数民族部落也老实了。王建开始大量的任用文人治理两川之地,开始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日子。

过了一段时间,王建倒是没什么事,但是朱温和李茂贞又出事了,原因就是李茂贞把昭宗皇帝领走了,带到了他的凤翔想要玩一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是这事却让当时实力最强大的朱温很不爽,朱温觉得老子都还没出手,你小小的李茂贞装什么大尾巴狼。

而李茂贞的悲剧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这一点,他认不清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就造就他了他全程的悲剧。

朱温和李茂贞打起来的时候,王建找到了朱温对朱温说道:“朱老大,揍他狠狠地揍他,你揍他的时候我帮你!”

但是回来他又派人给李茂贞说道:“李家大兄弟啊,别害怕,只要是朱温敢来打你,那我就立马去救援你,朱温的势力太强大了,咱们应该同仇敌忾啊!”

这话说的像是真的一样,这让李茂贞感动的不行,觉得自己之前还打过王建,更是觉得这个王建是个好人啊。

王建等到朱温狠揍李茂贞的时候,准备出手了,这个时机挑得很对啊,在朱温看起来王建要趁火打劫了,但是在李茂贞看起来这是要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啊。

不久王建就派遣王宗播和王宗涤(也就是前面的华洪)等人带着大军杀了过来,他们的目标就是山南西道。

他们到了利州城下要求进城,这就已经引起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继密的怀疑,你要是真的想要帮助李茂贞直接过去救援不就行了,为啥还要进城啊,这肯定是有猫腻在里面。

于是在这里就开始第一战,这一战基本上没啥难度,很轻松的就拿下了利州,但是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早有准备的李继密。

这一次担任先锋的王宗播可能要失算了,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一次李继密竟然会在半路上已经准备好了,所以他还没到兴元就被李继密拦住了,这一战战败了,损失惨重,这让王宗播心情有点沉重。

其实王宗播并不是王建的嫡系,而是在半路上投降到王建阵营的,所以他并不是很受重视,但是因为他的能力高超,所以在很多的战斗中,都是让他打头阵,王宗播既然已经投降了王建自然就想好好的拼一下,在王建这里寻一场富贵,他怎么才能得到王王建的信任呢?最迅速的一点就是打仗,打胜仗,立功,立大功。

所以暂时的失败他不能撤,要是被王建知道他打了败仗,对他肯定不如以前,他的地位肯定保不住,所以他找来将士,开了个动员大会,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全部给将士们讲清楚了,总结一下就是一句话:“要么在这里战死,要么回去死。”

这一下王宗播的这一支军队士气鼓舞起来了,主将都不管生死了,他们还说啥,于是一个个全都是擦拳磨掌,想要和李继密来一场决战。

很显然这里发生的一切李继密根本不知道,就算是他知道了估计也不会放在心上,他不知道他即将面临的是一支不顾生死的敢死队。

所以这一战李继密毫无疑问的失败了,而他组织的这一道所谓的防线也迅速的被王宗播击溃,李继密大惊之下根本无心恋战,只好往后撤,但是随后却又被王宗播追上再次被王宗播击败,连败两场,李继密的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也降到了最低点,李继密只能退守到最后一道防线兴元城。

先锋大将王宗播威逼到了兴元城下,随后这一次出征的大元帅王宗涤带着主力赶到了这里,开始围攻兴元城。

其实也谈不上围攻了,因为李继密刚刚跑到城里就被王宗播的大军追了上来,随后就展开了战斗,在很短的时间内兴元城就被拿下了,而李继密也是被迫投降了。

至此基本上整个山南西道全部被拿下了,而李茂贞估计也哭瞎眼了,他没想到王建所谓的救援却把他的山南西道“救”走了,根本没管他。

李茂贞被朱温收拾的有多惨咱们也不多说了,他纯属咎由自取。说一下这一次王建战胜之后的安排吧,第一功自然是主帅王宗涤的,王宗播虽然也功劳很大,但是因为他并不是主帅,所以还不能排到王宗涤的面前,而且王宗涤在蜀军的心中那是很有威望的,很多人都把他当做心中的战神看待。

于是王建下令把山南西道交给了王宗涤,而此时的王宗涤或许还没有看到,他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风险。他觉的自己和王建的关系还不错,王建应该不至于搞掉自己,而且自己还立了这么大的战功,要是没了自己,将来王建打仗找谁去。

所以他没有推辞直接干上了山南西道节度使的职位,而且这个人还有点骄纵,所以难免会引起王建的猜忌。

下面说说王宗涤这个大将是怎么死的吧,这也算是王建对待一些功臣的缩影。

在拿下了山南西道之后,皇帝竟然给王宗涤不少的赏赐,这些赏赐里里面有一个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名号咱们不陌生,这就是宰相,但是王宗涤没啥说的,也没拒绝直接就接受了这个名号,这让王建对他的防备和疑心更加的重了,毕竟宰相这个称号,就算是之前一些节度使也拿不到,只有一些十分厉害的节度使这才能拿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号,这样的节度使被称为使相,很霸气。

王宗涤做事还不知道低调,他是王建手下第一人,在军中的威望和王建能够相提并论,所以很多人都追随他,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很多人看他不顺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对了。

所以等到王建露出了对王宗涤的不信任的时候,和王宗涤平时不对付的人都蹦出来了,都在王建的身边说王宗涤的坏话,王建一开始听了还都是呵呵一笑根本不在意,但是时间长了说的人多了,他也有点不相信了,于是就把王宗涤叫回来。

王宗涤也不疑有他,直接就回来了,王建看王宗涤回来了,心里对他的猜忌淡了一点,但是因为很多人说王宗涤的坏话,王建觉得还是有必要敲打一下王宗涤,于是就说了一些难听的。

但是这个王宗涤骄纵还真不是假的,他一听不高兴了,就对王建说道:“大王你这是听信了一点谗言,就要诛杀有功的大将?”

听到这句话让王建很难看,这基本上类似赤裸裸的打脸啊,你王宗涤就算是这样想以后找个机会在慢慢说不就行了嘛,有必要大庭广众之下吼出来了,结果这一场会谈就这么不愉快的结束了。

不久,王建派了自己的亲信唐道袭去请王宗涤喝酒,等到王宗涤喝醉了,勒死了王宗涤,不管咋说王宗涤死的没痛苦,而且他的家人也没有被株连,也算是幸运了。

这个唐道袭后面的戏份还挺多,大家记一下就行了,他是王建收的一个舞童,是王建的顶尖心腹。

蜀地的百姓听说了王宗涤遇害之后,很多人自发的为王宗涤守灵,祭奠王宗涤,军营中更是不用说了,早就哭成了一片,很远都能听见军营中的痛哭声。

但是此时王建的心情或许是有点复杂的吧,干掉了自己最能干的大将,会有点遗憾和失望,但是除去了一个潜在的威胁,他心里还是很轻松的。

随后就是朱温称帝事情了,朱温称帝之后王建也不甘寂寞。其实王建早就想称帝,但是心里却还打不定主意,他可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朱温称帝了,有人为他开头了。他也想着称帝。

于是他假意联合各地藩镇讨伐敢称帝朱温,但是其他人都知道这家伙打的什么主意,所以也没人跟着他一起干这事,王建一看没人理他,于是也自己称帝完事。

因为有朱温称帝在前,所以他这一次称帝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他称帝前还搞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带着成都的军民和大臣们对着长安的方向大哭了三天,表示对唐王朝的怀念,哭完,估计眼泪还没擦干净呢,就登基称帝了。也算是一件很奇葩的事情了。

王建在称帝之后和李茂贞又打了一仗,这一仗基本上消灭了李茂贞的主力,李茂贞再也没有能力威胁王建了,而留下一个李茂贞还能偶尔给中原的朱温制造一点麻烦,所以王建也没有赶尽杀绝。

在东面,他继续往外面扩展地盘,归州(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夔州(今重庆奉节)、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今重庆万州)、施州(今湖北恩施)等地,控住了长江水道,在东面水道已经没有啥风险了。

而北面山路,险关大镇也都被王建拿下了,王建建立了一个以四川盆地天然封闭性为界限的国家,这就是前蜀。

而王建后几年基本上就是培养一下儿子,和自己的媳妇在后宫喝酒赏花,真要是说难受的事情,估计也就是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了,当然这一点咱们下一章再说,最终在蜀号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六月,一代枭雄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死在了成都,享年七十二岁。(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