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9章 南唐的反攻(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面咱们说了南唐方面进行过一次方反扑,但是这一次的反扑却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点成绩却比不上最终的大败,李景达和陈觉的两万精兵基本上撂在了这里。可以说这一次南唐方面算是损失惨重了。

可是后来周军虽然取得了这一系列的胜利,但是却还背着一个大包袱,那就是寿州,只要是寿州一天不攻下来,那么周军就不能说占领了淮南,而寿州靠近淮河,原本就是周军和南唐军交战的主战场,在这里也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周军主力。

所以要是拿不下寿州,这一部分周军就不能够转化为周军进攻南唐其他地方的生力军,反而要被牵制在这里,成为一个累赘,耗费粮食,拉低士气。

原本柴荣在寿州,对于军队还有一定的压制作用,毕竟柴荣的名气和威望已经打出来了,所以这些大军虽然很苦,但是一个个都是老老实实的,没人敢乱搞。

可是柴荣一走,这些人没了约束,就开始乱搞了,这也是五代的一种正常现象,也是比较滑稽的。

本来在南唐淮南一地,种植茶叶的比较多,所以这边还算是比较富裕,可是就是因为富裕,所以被当成了南唐的钱库,对这里那是百般压榨,淮南人民不堪其扰,希望换个皇帝。

所以他们听说周军要打南唐的时候,很高兴,家家户户又是出粮食,又是出钱的,反正看着这就是一场农民战争,这不禁又让我想起来了柴荣去打刘崇的时候,那也是人民战争,但是太原之战的结局却是很出乎人的意料。

这一次进攻淮南,在很多地方都和当年的太原之战,很类似,周军也是一到淮南的时候遭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追捧,但是不久就又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了。

当时在柴荣走了之后,大将们也不约束部下了。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淮南打仗太苦了,士兵们也需要发泄一下,也需要捞点东西,不能干在这吃苦,这是谁都不满意的。

当将军的不敢得罪小兵,这在五代并不是很稀罕,反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所以这些没有了约束的士兵,就变成了下山的猛虎,变成了饿了不知道多久的豺狼,开始到处劫掠。

这一下子就把民心失掉了,所以当时的淮南百姓,提起来周军都是开骂,后来为了抵抗周军的劫掠,这些百姓们自发的组织起来,建立营寨和周军作战斗。

但是他们毕竟是农民,要武器没有,要盔甲不多,要粮食更是刚好够吃,要坚固的防御阵地,更是找不见。

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做劳动人民是最有智慧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冲,这里面缺少武器,没事,咱们多得是农具,咱们多得是木棍,把棍子削尖,这就是武器,把农具改造一下,这就是不逊色于周军大砍刀的武器。

至于盔甲更是简单,找点纸板子,加在一起这就是一副盔甲。造纸术在唐朝已经是发展的很不错了,那时候民间比较多的是一种比较硬的草纸,因为草纸的纤维比较粗,所以做出来的纸比较厚,比较硬。

这样的纸弄多点,然后披在身上,这就是一副盔甲,至于这样的盔甲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那肯定是不能和铁甲比,但是据说防御功能也是很不错的,力气小点,一刀砍下去,并不能够完全砍透,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防御能力的。

至于营寨,更是简单,把木头围一圈,然后打猎的长弓拿上,把木头削尖放在外面,在在栅栏里面堆上木头或者石块,差不多数尺高,再高也就是一丈左右,并没有很特别的地方,和石头堆砌的城墙比起来,根本没就是小孩过家家。

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军针对这些农民军进行了好几次的围剿都失败了。他们还给这些农民军起了个名字叫做“白甲军”,原因就是他们这些人主要还是穿的是纸甲,而纸的颜色基本上接近白色,所以交战的时候,就看着远处一片白晃晃的,因此周军就叫他们“白甲军”。

虽然“白甲军”情况很糟糕,要啥没啥,但是他们有人,兵马还是不少的,而且还占据地理优势,他们建立营寨可不是在平地上,而是深山老林中,所以这给周军进行围剿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所以周军组织的好几次进攻全部都被打败了。

周军经过惨败之后,终于感受到了农民兄弟的战斗力,于是决定和农民兄弟们继续做好朋友,再来一场农民战争,所以此后周军将领开始约束部下,坚决执行柴荣定下来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矩,而这些士兵之前也都抢了一阵,现在看着这些百姓,也不简单,于是对于上头下达的命令也没有多大的反感,也都坚决执行。

这样一来,这一支原本到处劫掠的周军,又变成了人民的子弟兵,百姓们看着他们的变化,很高兴,据说在周军撤走的时候,很多的百姓又开始拿着粮食和钱财前来资助周军了,不知道这是真的拥护周军,还是因为周军要走了,十分高兴。

不过综合看起来,还是真心拥护周军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当时劫掠的地方并不是很广,牵扯面也不是很大,此时周军“洗心革面”,很多人还是很看好周军的,他们想让周军帮助他们拿下淮南,脱离李璟的残酷统治。

这就是柴荣走了之后,周军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军问题,还有军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影响不是很大,对于周军是有打击,可是这个打击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大。

真正的挑战还是在李璟这边,李璟上一次的反扑,差不多就是全军覆灭,这让他很失望,也很伤心,但是他不甘心,他虽然用人不明,但是事实求是地说,这家伙有点野心,也有点皇帝样子,并不是一个狗屁不通的昏君。

在柴荣走了之后,南唐军开始了局部的反攻,而且他们反攻的都是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打通南唐占领区和寿州的通道,把南唐的势力范围和寿州连成一片,然后展开对周军的围剿,而决战还是要放在寿州城下。

这的确是个好点子,而且向寿州集中的策略也是李璟发布的,所以要是说李璟真是一个昏君,这也说不过去,他的缺点就是耳根子软,没主见,而且还用人不明,其他的还都是不错。

可以说在柴荣离开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周军在南唐军和农民军“白甲军”的联合打击下,一直丢城失地,在一开始占据的州郡,现在基本上又都失去了,很多守城的周军官员都是不战而逃,从这一点咱们也能看看出来不少的东西,周军当时一个城池虽然不多,那也有几千人吧,但是却是连守城都不敢。

这就暴漏出了问题,一个是南唐军的确是很凶猛,当时势力很大,而且士气很高,风头正劲。

再有一个就是周军士气低落。而且相互之间联动性不好,也就是沟通不强,合作意识可能不是很高,不然的话怎么会没有忠心的周军将领坚守城池呢。

没多久,舒州、蕲州、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均被南唐军收复。这一下可使不得了了。南唐军马上就到了寿州城下了,要是南唐军和寿州城中的刘仁瞻搞在了一起,寿州城下的周军处境堪忧。

于是当时在淮南的周军另一只屯住在扬州一带的主力要求赶紧带着大军回到寿州,不能让南唐军在寿州打开缺口,更不能让南唐军在寿州灭掉周军的另一只主力部队。

柴荣当即就赶紧批了这个建议,随后周军从扬州一带开始撤离,周军主力和南唐主力渐渐的都集聚到寿州城下。

而在这个过程中在寿州城中的刘仁瞻也没有闲着,他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出城偷袭,要是在城外有落单的小股部队,或者距离大本营比较远远的小部队,刘仁瞻就敢偷偷摸摸的冲出来,然后一口气把人杀掉,把粮食抢走,把攻城器械烧掉。

然后第二天就得意洋洋的在城墙上看着周军。

这样的偷袭策略,对周军的士气和实力打击都是很大的,虽然实际伤害并不是很高。

但是此时有一个家伙出现了,他再一次挽救了周军,咳,这里说挽救有点不恰当,可能夸大了它的作用,但是他的出现却是寿州城下周军的一道曙光。

他就是赵匡胤。

当时在寿州城下的周军,在柴荣离开之后,基本上都要崩溃了。寿州打不下来,而且也占不了便宜,又下着大雨,吃不好喝不好,还打不好,而且经常还是挨揍的。

所以当时的周军士气很低落,但是赵匡胤来了之后,他带着刚刚从六合作战得胜归来的周军,到这里离很快的稳住了情绪不稳定的周军,大肆宣扬他的六合的战绩,很快周军的士气渐渐地恢复了,对于南唐也有了一战之力,并不只能是被动的挨打了。(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