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7章 大战落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景达和陈觉过了长久,第一个要拿下的就是六合,因为他们这一支军队员而是带着命令来的,这个命令就是保住寿州。

刘仁瞻已经在这里坚持了好几个月,李璟认为这里是一个和周军相持的好地点,只要在这里抵挡住周军,淮南的形势就不会太差,要是能够在寿州拿下周军,那就更好不过了。

只要是在这里的周军战败,基本上在这里所有的周军部队都会受到影响,很难再集中全力对他的淮南进行进攻和占领。

所以李璟把这一次能够打败柴荣的机会就寄托在了李景达和陈觉身上,李景达咱们上面也说了。皇室中人,李璟的亲弟弟,这关系应该是很好的,但是他却派了一个监军来监视他的弟弟,这个监军还是一个很有地位,很有权势,还擅长内斗的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南唐五鬼之一的陈觉,他在这支军队里面那是绝对的主导权,李景达不过是一个陪衬,不掌握大权,所有的大权全部在陈觉的手中。

要是陈觉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好监军,那也行啊,但是陈觉却是一个只会内斗不太擅长对外战斗的人。

所以这一场战斗那就有点玄乎了,但是先不说这几个将领统帅怎么样,这一支军队绝对是南唐的精锐,毕竟重臣做监军,皇室中人李景达做统帅,这地位都是很高的,所以这一支军队也是非常精锐的。

但是咱们还听说过一句话,那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此时就是这个个情况。

不管咋说,南唐方面有两万人,但是赵匡胤呢,只有两千余人。

但是陈觉却不敢迅速主动地进攻六合,好不容易赶到了六合,但是却没敢进去,而是在城外二十里安营扎寨,修筑防御工事。

是的你没看错,此时的陈觉竟然在修筑防御工事,知不知道他是来干啥的,他的任务是援助寿州,可是现在的他却在六合城外扎起了营,而且还修筑了防御工事,这看起来倒像是赵匡胤要来打他一般。

但是实际上还真有人要求赵匡胤去主动出击,但是赵匡胤却拒绝了,他的理由就是不能让陈觉知道咱们的真实情况,要是被陈觉发现他们只有两千人,估计他们很快就会遭到南唐的围攻。

到这里,有必要在吐槽一下南塘方面的情报系统,实在是太烂了,想想之前的柴荣作战,很多时候都是依靠迅速而有效的情报系统,但是此时的李璟却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慌慌张张的就派兵来了。至于周军这边什么情况也不清楚。

所以南塘方面在这一场战役中一直处于劣势,那也是有原因的,最起码情报系统的问题,就是一个原因。

其实当时陈觉在城外驻扎了好几天,这期间一直有人要求赵匡胤主动出击,有说去偷营的,有说去偷袭的,但是赵匡胤就是一个字“等“。

这一等就是好几天,就算是陈觉方面反应再慢,此时要是有情报意识,也应高搞到了陈觉的情报了啊,但是陈觉确实无动于衷,根本不管不顾,最终赵匡胤到底有多少人,他还是不知道。

但是就是这样,他还是带着两万大军赶了过来。他要攻城了,他觉得这两万人拿下一个小城池的确是足够了。

两万人对付赵匡胤这一支军队,无论如何都是足够的,但是陈觉此时我觉得应该是忘了它的主要任务,那就是驰援寿州,帮助刘仁瞻在寿州城下和周军搞一场决战啥的,而不是让他带着人在六合和赵匡胤耗时间。

可能有人会说,六合就在必经之路上,不拿下怎么办。这办法还是很多的,就看陈觉会不会用了。但是结果就是陈觉还真的不会用,要是陈觉能够留下一支军队断后,然后大军继续疾驰寿州,我觉得还是,没啥问题的。

就算是赵匡胤再勇猛,他也不敢和陈觉的两万大军进行主动邀战,然后进行主力对决,他没这个底气。

但是赵匡胤的确是一个很厉害的将军,这一点在六合这一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陈觉指挥着两万南唐精锐赶了过来,但是还没等着他们攻城,从六和城里就跑出来了很多的周军。

一时间很多南唐军都不知道这是咋回事,难道是出来投降的?

但是接下来周军高高举起的屠刀让他们明白了,这是来偷袭的。

这的确算是一个偷袭,当时南唐军刚刚到城外,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都觉得现在无论如何他们占据了优势,周军不敢主动出击,于是也都没在意,都想着一会攻城的时候卖力就行了。

所以等到周军杀出来的时候,他们都很意外,也就是这一愣神的时间,周军杀到了跟前,这样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一下子把南唐的军队全部惊呆了,一个个都没反应过来,而等他们准备好了,想要和周军决战的时候才发现他的部队已经散了,已经找不到组织了,只能各自为战,乱成一团。

就这样,陈觉这一支军队刚刚到了六合城下,还没有主动攻城,结果就被拿下了。

这一战,陈觉带着残军败将狼狈逃窜,而两万精兵赶回去的一万多点,当场被杀死五千余人,路上逃走的,还有跑散的还有好几千,所以最终跟着李景达和陈觉回到金陵的也就是一万余人。

这一下子李璟真的是受伤了,他这派出去最信任的臣子,还有自己的亲弟弟,但是结果却还是兵败,甚至这支军队都没有进入寿州境内,就被拿下了。一时间内南唐朝廷愁云密布。

再说说赵匡胤,这个家伙的确不是个一般人,关于这场战役后来还有个小故事,主要说的就是他在当时打仗的时候,他在一边督战,谁要是不努力,当时就在身上披的斗笠上面砍一下(因为当时下雨,所以都有雨具)。

等到第二天,打了胜仗,赵匡胤先是嘉奖了诸将,随后就把雨具上面有砍痕的出来,据说这一次有好几十人。

赵匡胤二话不说,全部一股脑的砍了脑袋,这一下子赵匡胤再次出名了,此后他治军也就渐渐出名了,在他手下很少有再敢有干打仗不努力,违法乱纪的。

说完了赵匡胤的六合之战,咱们再来说一下寿州之战,这一场大战此时也接近了尾声,这个尾声并不是说周军要赢了,恰恰相反,周军快要撑不住了。

刘仁瞻的确是个名将,他在被柴荣包围的时候,不但能够抵挡住柴荣的进攻,而且还能找机会出城偷袭一下柴荣的部队,给柴荣造成了不少的麻烦,而寿州始终是柴荣心中的一根刺,要是拿不下寿州,他想要占领淮南那只能是一个幻想。

周军攻城不利,此时上天也来凑热闹,下起了大雨,这一次和上一次柴荣围攻太原有点类似的,上一次他打上了太原,围攻刘崇,但是因为太原城久攻不下,而且上天也下了大雨,结果给周军造了成不小的麻烦,于是柴荣选择了撤军,这一次情况还是差不多。

寿州城距离淮河并不远,平均海拔也不高,而柴荣扎营的地方地势更是偏低,据说当时柴荣大营中积水已经达到了一米左右。这基本上已经对周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更让柴荣灰心的是,军队士气已经很低落了。

要知道,打仗靠的就是一口气,这也是之前柴荣搞闪电战,速战速决,这就是靠一口气,但是现在这口气要泄了,那么柴荣在想鼓起来这股气那就不容易了,而没有士气的军队想打胜仗那是难上加难。

所以当时逃兵还有临阵脱逃的,甚至抢劫的胡乱杀人的,什么都有发生的,这让柴荣很难受,毕竟这是他经过整顿之后的军队。

随后柴荣想了一个点子,那就是再次开辟新的战场,看看能不能鼓舞一下士气,这里主要的就是濠州一带,要是能够拿下濠州,那么寿州前线的士气必将鼓舞,那时候或许能够一鼓作气拿下寿州。

于是他亲自赶到了濠州,放出话去,说是现在寿州已经被攻克了,濠州还是赶紧投降吧,继续抵抗只能是死路一条。

可以说柴荣的思路还是很正确的,此时只有胜利能够鼓舞士气了,但是他想的这个主意,还真是不怎么样,最终效果应该是很不明显。

要是有效果,估计史书上就会有记载了,但是对于这个计谋的效果,史书上并没有任何记载。

这件事之后,柴荣看淮南已经咱们不能在进行大规模的决战了,而且寿州也是久攻不下,于是他就准备回开封了。

但是就在他刚准备走的时候,他又变了心思,他想着亲自到扬州,坐镇扬州继续在扬州一带打开新的局面。

这一下子可是让满朝文武慌张不已,当时满朝文武都觉得在淮南时间已经够长了,但是战果却不多,应该回去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继续进攻淮南,毕竟淮南的一半已经到了柴荣的手里,不怕跑了。

在诸多大臣的阻拦下。柴荣最终妥协了,他虽然不甘心,但是也不是一个不知道进退的人,所以还是从淮南返回了开封。

柴荣的离去,也让喧嚣已久的淮南暂时平静了下来,但是这注定只是一个暂时的局面,柴荣离开后,很快南唐方面的反攻就要开始了。(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