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8章 契丹和李嗣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嗣源是一任皇帝,但是他和契丹的关系却是延续了两代,他和耶律阿保机打过交道,还和耶律阿保机的中子也就是后来的天皇王耶律德光打过交道。

就在李嗣源刚刚登基的时候,他派了一个人人叫做姚坤的去把李存勖被乱军杀死的消息传过去。

那时候耶律阿保机正在打渤海国,听到这个消息,他很忧伤,哭得眼泪汪汪的(当然这个很有可能是装出来的),他说道:“我听说他那边出事了,就想去救援啊,我和他是“朝定”(汉语中的朋友的意思),我和他的父亲约为兄弟,世宗(李存勖)那就是我的晚辈啊,我本来想着去救他,但是渤海这边的战争还没结束,没想到我这边刚结束,他就死了啊!”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逢场作戏,完全是为了后面的一些要求来做准备,毫无疑问,现在李嗣源刚刚登基,根基肯定不稳,契丹这个时候就能狮子大开口,狠狠的宰李嗣源一把,他们认为李嗣源刚刚登基,那肯定是一切求稳定。

而且另一方面,他把李存勖说得这么惨,那他和李存勖的关系说得这么好,无非就是为了后面万一开战的话,能够有一个比较名正言顺的借口而已,而且也算是对于李嗣源一个暗示,要是你不答应我的条件,那么我就真的什么都敢干。这一点后面表现的非常清晰,咱们接着往下看。

姚坤把李存勖战死的经过很委婉的解释了一遍,耶律阿保机又问道:“那李嗣源为啥不去救援,反而还要在李存勖死了之后当皇帝。”这句话那就是在赤裸裸的怀疑李嗣源的动机了,当然还是为了把自己摆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为自己将来万一南下,制造一个借口。

姚坤也比较机智,也算是个机智的小伙伴,他当即就回答道:“李嗣源不去救援那是因为太远了,而且李嗣源也带着大军去了,可惜还没有到地方,就传来了噩耗。至于成了皇帝,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主,李嗣源只是监国而已,后来太子因为听说了李存勖的死讯,忧伤过度自杀而死,无奈之下,李嗣源这才当了皇帝。”

这里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魏王太子李继岌,也就是李存勖的合法继承人,到底是怎么死的,很多说法都是自杀而死,还有说他命令别人勒死自己的,反正就是主动死的,这一点没啥问题。关键是他死亡的动机是什么,也有不少的书就是说他听到自己父亲的死讯,觉得天下大乱,再加上悲伤过度,结果死了,但是我更倾向于说李继岌是绝望之下,觉得大势已去为自己找的一个最好的归宿,当时死亡的确是他最好的归宿。

耶律阿保机那也是个人精,姚坤虽然说得滴水不漏,但是他还是不信,反正就是政治权谋的那些事情,他耶律阿保机也是十分懂得的,于是就说到:“你们汉人那些粉饰是非的小把戏,在我这还是算了吧,好了别再多说了。”

姚坤把这件事绕了过去,其实到了这里,基本的姚坤的任务就算是结束了,告诉契丹天皇王的事情也已经说清楚了,按理说应该走了,可是耶律阿保机的目的还没达到,那就是敲砸勒索一下李嗣源。

于是他就又对姚坤说道:“李存勖在没当皇帝前,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堕落了,所以最终亡了国家,我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契丹在后唐也有情报探子,所以在后唐发生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但是这毕竟是私人消息,姚坤代表着后唐而来具有政治性质,是李嗣源对于契丹的一次正式的通告,那就是他李嗣源称帝了。举个例子,在办公室里,小道消息一直在传张三要升职了,可是这种小道消息就算是传上天,张三还是一个小科员,还是没升职,而等到领导亲自找他谈话,给他下了委任状,那这才算是真正的升职了,而姚坤的行为就是这个性质。),立刻就遣散了伶人和乐队,我也不敢搞这些东西了。”

姚坤适当的拍了一下马屁,原本一开始的紧张气氛开始缓解,随后耶律阿保机又是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当然,你这次来的目的我也明白,我和李存勖虽然算是世交,关系很深厚,可是他和我却打过几仗,而我和李嗣源却没什么仇恨,所以对于李嗣源当皇帝,我是没啥意见的,但是..”

听着前面,姚坤心里很高兴,他知道自己来这里的任务就要全部完成了,可是就在他还没又从喜悦中反应过来,耶律阿保机的一个但是,让他的心里咯噔了一下。

耶律阿保机略一停顿,看了一眼姚坤继续道:“只要把黄河以南的地区给我,那么我可以保证绝对不会侵犯大唐的领土,而且绝对认可李嗣源的统治。”

耶律阿保机终于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但是这一口张的实在是太大了,实在是狮子大开口,所以姚坤听了之后,立刻就变了脸色,黄河以北的地区,那里可以说是大唐的兴起之地,也算是后唐的对南方诸侯的大后方,对北方的战略缓冲地带,无论如何那是不能给耶律阿保机的。

但是他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死死的得罪耶律阿保机,于是就回答道:“我仅仅是皇帝派来的一个使者,而不是钦差大臣,所以我没有权力答应大王你的要求,但是我可以回去帮你问一下,把你的话传达给我朝皇帝。”

我觉得这应对还是很得体的,中规中矩,可是耶律阿保机见他不同意,很生气,就逼他签字,这姚坤也是个硬汉忠臣,死活不同意,最终耶律阿保机没办法,只能把他关起来,其实原本是想直接把他杀死的,但是耶律阿保机的资深谋士韩延微却劝住了他,认为不应该和李嗣源撕破脸皮。

就这样姚坤的小命这才算是留了下来。

可是不久,耶律阿保机就死了,他的媳妇,述律皇后开始掌管大权,但是他毕竟不是男性,所以没有先天的优势,在很多的方面上还是不合适的,他知道不能也不适合长期代理大权,他要确定一个继承人,她的小儿子,那肯定是没机会了,耶律阿保机吸收了不少的汉文化,要是他决定,那就应该是嫡长子继承,也就是述律皇后的大儿子。

可是呢,述律皇后不喜欢他的大儿子,他喜欢的是自己的二儿子耶律德光,这个名字很熟悉吧,也是牛人一枚啊,历史课本上出现的次数也是很频繁的。

有一天述律皇后把部落的各族酋长都叫了过来,对这些酋长们说:“”我的儿子们都在这里,你们选吧,你们觉得那个好,愿意跟着那个,那就跟着那个吧!

这些酋长,都知道述律皇后的心思,于是争着去牵耶律德光身边的马。这样一来没啥悬念了,耶律德光高票当选新一任的天皇王,开始统治契丹,走上了一条铸就大业的路途,而述律皇后在此之前就已经被他扫清了不少的障碍,据说有一次,述律皇后把耶律阿保机的一些旧臣找了过来问他们:“大王死了,你们想他吗?”

那些大臣没啥戒心,于是都说到:“日夜思念大王的雄伟英姿,之恨不能继续追随!十分怀念他。”

听完这话,述律皇后就说到:“既然你们这样想,那你们就下去陪他吧!”于是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死了。这一招虽然看起来十分的残酷,但是确实为耶律德光登基扫清了不少的障碍,降低了内部在新旧权力中心交接的时候发生**的几率,增强了稳定性。

后来述律皇后的大儿子看自己没当上大王,很生气,于是就带着部下准备投靠李嗣源,结果在半路上被述律皇后劫了下来,但是这也算是情有可原,并没有杀他。

随后耶律德光下令放了姚坤,让他和韩延微一起回到大唐去复命,顺便通知一下他登基的事情,这时候宰李嗣源一下的念头基本上也没了,毕竟他也是个新皇帝,没有耶律阿保机那一种威慑力和控制力,搞不好就弄巧成拙了。

后来过了几年,河北的王都发动了叛变,李嗣源派兵镇压,王都知道他不是李嗣源的对手,于是急忙向耶律德光求援,经过几年的发展,耶律德光已经建立了权威,基本上内部稳定了,打个小仗还是没啥问题的。

于是就派了一队人马过去,但是这一只大军却直接干净利索的被唐军消灭了,这让耶律德光感到很没面子,他的“处子战”难道就这么以失败而告终了?他不服气,而且他觉得这对自己的威信打击比较大,于是就又派了一伙人前来。

这一支军队,人数比较多,唐军也感觉到了威胁,可是还是没啥用,唐军设伏,搞了一招请君入瓮的把戏,伏击了前来援助的契丹军。

一直追出去很远,在经过幽州防区的时候,又被幽州节度使拦着打了一阵,随后又成了过街的老鼠,被幽州的农民兄弟们喊着追着打,我觉得这是幽州百姓最光荣的一件事了。

这一场战役的经过我们在后面还会专门讲,这里不再赘述。(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